这些配套公司可以比喻为卫星类公司,大的产业衍生出来的配套服务产业,并购价值蛮好,小而美,做5000万收入能有2000万净利润(传统产业做两个亿销售有没有两千万利润还难说)。这种公司在某个专业领域很专,不可替代,市场容量不错,增量也可以,规模几百万到几千万。如果目前可以做到一两千万规模,明后年翻番,不做PE投资,从VC角度来讲是有价值的。这些项目不具备IPO价值,但是对投资公司来讲,实现正常投入产出就好。
做并购倾向于有产品有技术的类型。我会关注一些发行公司,比如只做新媒体发行的公司。像华视网聚,行业排名第三。还有一些细分,像福建恒业这种小成本电影发行商,客户在三四线城市,里面有点台湾风格,背后悄悄赚钱的。
往北方走要找最大的公司,往南方走要找最小而美的公司,这样的公司在某一点上是很强的,盈利能力强,收入规模能做大,做不了IPO能做并购,只要是健康的方式就OK。
独立微电影商业模式不成立,靠版权销售实现不了盈利。微电影基本有两类,小电影形式可能不是我们投资的标的,我们关注的以营销推广类为主,比较看好一些前置性收费项目。基本上产品拍摄之前收益安全性没有问题,唯一考验的是创意、拍摄和营销能力。前段时间江南style比较火的时候,有个千岛湖style版本,是我们投的一家公司做的,它其实是给地方政府做品牌营销的平台。
另外是手机阅读。电信的天翼阅读成立了独立的子公司,这里面有一定机会。但因为体制因素,还在转制,还在观望。更看好新媒体出版,像手机阅读,我们在做筛选,但这个领域没有特别亮丽的、有规模的,所以还是按VC思路挖掘为主。我投了一家专做手机阅读的平台技术开发公司,找了一些CP通过并购整合来做。
2013年大量工作是做好已投公司的质量提升,把VC项目整合进去。最近也在关注创业型企业,中早期项目,可能按照PE眼光没法投的,需要退出渠道,但是已投项目有些资源可以对接,按照VC+并购思路去做。我做产业链整合者,实现左手买右手的运作,这个产业链我是可以控制的。
还在等上市的公司最起码1/3会毙掉。首先是上市被否的可能性,然后业绩增长的可持续盈利能力,第三是同业竞争压力,投资人给他们的压力。很多公司撤材料,为什么撤材料,就是业绩泡沫。有些企业即便过会,业绩和当年也不好比了,不可能全身而退。1/3是比较保守的数字了。
影视行业这么多人投了之后,估值都比较高,他们之间的并购是比较难做的,投资上市前估值已经十个亿八个亿了,谁会去收?但是当下我投的领域,收入也就是5000万,有个一两千万利润,估值水平在10倍以内,二级市场20倍以内,它是有套现空间的,都是很划算的。我喜欢挖掘隐形冠军,就是大事件背后的操盘者。面上可能是某某明星,最后操盘的恰恰是这些人。
总之,文化创意产业主流的大的投资机会已经过去,按照IPO思路没法投了。如果按照 VC思路投配套产业,空间还是蛮大的,退出渠道无非就是以并购为主。